解决方案
联系方式
你的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十篇

2024-04-25 14:41:08      点击: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十篇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1

【摘 要】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文章针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案例分析法的实用价值,并从案例挑选,案例实施,案例教学评价及案例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用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案例分析;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于先期未开设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规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等相关课程,因此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储备。同时上述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均压缩成一章或一节且未设置实践环节,进而导致学生理解一些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很有难度。再加之教材中理解性、文字性的内容较多,所列举的国内外案例又较陌生,学生很容易感觉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另外因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时少而内容庞杂,教师大多采用以讲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是让学生易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在讲授本门课时,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属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并逐渐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它通过学生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事物,提高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互动,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案例,并通过共同的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缩短规划理论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挑选

案例的优劣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所以挑选案例一定要认真严谨。获取案例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结合本专业特点,案例也可以是自己亲自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由于是亲自经历,更易于做到去粗取精、把握重点。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 熟悉

城市规划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所以应该选择学生所在的城市或熟悉的城市案例,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具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陌生城市的发展历史与现在不熟悉,因此不容易产生亲切感,进而会丧失注意力。

1.2 新近

案例是近期发生的,学生的关注就会很高,对于早期发生的范例,学生会感到很陌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3 趣味

案例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好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活跃课堂气氛。

1.4 典型

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概括相应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原则,让所学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在案例分析中。

1.5 创新

案例具有启发学生多视角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设立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和创新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案例实施

教师在按上述要求准备好案例后,在教学中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具体实施:

2.1 案例引出

案例引出——这是课堂实施的第一步。通过教师用精辟的语言组织来介绍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概况、基本的设计步骤与方法、设计的切入点以及为何从最初的方案走到现今的设计成果等,学生对比充满了好奇,非常感兴趣。

2.2 由例导理

通过案例来导出课堂知识点,并紧扣教材讲解基本理论、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任务书,布置课下作业。

2.3 课堂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考验教师综合把控能力的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调

研结果展开分组讨论并由学生代表发言,集体交流,也可以在案例分析后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交流与探讨。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课程内容与案例的相关性,正确把握案例的特殊性与理论知识普遍性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分析案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扮演组织者、主持人、导演的角色,把控全局,同时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如遇学生意见分歧大,讨论激烈时,要及时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反应平淡时,要抛出问题,引出争论,而学生没有反应时,要善于打破僵局,给予点拨,当学生讨论偏离正题时,要正确引导。对有些同学较幼稚或偏激的意见,不要立即做出批评,否则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也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要有耐心,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必要时可做简要记录。最初的发言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当大家讨论到一定程度,对意见比较等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进行重点讨论,对于讨论过程中引申出来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忽视,这可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漏洞,应及时予以纠正和点拨。

2.4 总结评析

教师作总结归纳,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总结发言时,要从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思路出发,并不断提高深度,引导学生多层次思考问题,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 案例教学实例

3.1 案例一:结合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校园规划建设,分析高校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目的是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施工设计,也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衔接最为紧密的一个规划层次。而高校校园规划正是近几年全国大学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为了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围绕校园功能分区,校园建设空间规划、校园道路交通组织、校园环境及景观设计等内容进行调查与思考,一些同学通过分析、归纳老校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能分区不明确,建筑形式太单一,道路交通组织不完善,人车混行状况明显,人文环境气氛不足等,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些同学通过前期分析研究,认为大学校园规划必须首先满足学校使用者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人性化尺度和空间,营造人文环境,并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为例,撰写“大学校园——我的梦”的优秀调研报告。

3.2 案例二:结合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居住区实际上是有四大物质要素来构成,即住宅建筑、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系统和绿地景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生活方便、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从而将上述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组织与布局。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贵州省山区,缺少一定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体验,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于是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作为调查对象,组织学生对宿舍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住宅空间结合、公建配套、道路交通组织及绿地规划设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以访问形式收集一些老师对宿舍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学生以为宿舍区的住宅组合形式比较单一,可识别性不强,公建配套不足,车辆随意停放,绿地面积不够等。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三:结合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干户苗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析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未设置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本章基本理论后,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收集有关西江苗寨的资料。在案例分析课上,首先教师对西江苗寨保护规划的编制思路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并配合图纸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形象生动的理解案例内容,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①规划中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是什么?②苗寨历史建筑利用除了规划中提到的方式之外,你认为还有何途径?③规划中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法是否有合理,为什么?④试分析贵阳市的特色要素。由于学生曾在西江苗寨美术写生,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对以上问题的

析与讨论,学生对城市遗产的保护规划的方法和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4 案例教学考核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对学生的考核,它是反映学生学习进步和学习效果的手段。针对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将学生课前准备、实地调研、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的讲,主要根据学生掌握案例内涵的程度,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事物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本人对案例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自己在其中的成长情况。

5 案例教学效果

笔者在通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现实性坚强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氛围,以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和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2

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必须使用特定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些是各学科普遍适用的,如比较、推理、重构等,当它们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案例分析中时,也相应具有了建筑学的特点;而有些方法则是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所特有的,如图底分析、比例分析等。

(1)比较。可以是同类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比较。同类比较,通常是所分析的建筑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比较,两者应该在类型上一致,通过这种比较能够发现同类建筑的共性。差异比较,可以是同类建筑中寻找差异,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也可以在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展开,如通过同一建筑不同功能空间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空间对功能的适用性。

(2)推理。是从已知事物推演出未知事物的方法,推理必须在合理的逻辑基础之上展开。既可以做正向推理也可以做反向推理,比如正向推理可以是通过已知的环境推导出适应环境的建筑形式;反向推理可以是通过最终的建筑形式,推理出设计者当时的设计思路或者社会的审美倾向等。

(3)重构。主要是通过图纸的认真解读和仔细揣摩,运用计算机三维技术或者制作实体模型的形式,重新建构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某些部分,如根据需要制作造型模型、结构模型或者空间模型等。

(4)图底分析。这是一种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要求图底分明,能够清晰地辨析出主体图形和作为背景的底图,它是认识建筑与环境以及认识空间的重要手段,并且可以通过图底置换(图底反向)进一步认识空间或者形式。

(5)比例分析。从毕达格拉斯开始就在用数学和几何来寻求宇宙间和谐的答案,在建筑学上的反映就是以数学和几何为基础进行比例分析,从而确立一个完美的建筑,在一些经典建筑中都存在着黄金比例的关系。比例分析既适用于建筑形式,也适用于空间分析。

2案例分析的阶段和时间控制

案例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资料收集、案例解读和成果整理。以8周的设计课为例,整个过程大致可以控制在1~2周之内。时间太短,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要求;时间过长,可能影响到后续设计的进度。

(1)资料收集。在布置任务之后,主要是利用课下时间完成。但是分析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应该坚持完整性和适宜性原则。完整性,即所分析的作品图纸和文字介绍应当齐全;适应性,即分析的案例应当尽量和设计任务书接近,如在规模上不易过大也不宜过小,在空间上应当具有相似性等。

(2)案例解读。在找到适宜的案例和图纸之后,应当反复对照平、立、剖面进行细致的解读,尽量避免误读。解读应当借助图解、模型等形式。在对建筑揣摩清楚之后,应该首先制作一份分析大纲提交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协助订正和完善,以大纲为基础再进行更详细的解读。解读和分析案例需要协调广度与深度的矛盾,可以采用以某类分析(如空间)为主线,其他分析相辅助的形式。

(3)成果整理。成果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互动交流的演示文件,另一种是绘制的图纸和制作的模型。利用这两种形式的文件进行互动交流,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有利于开阔思路。图纸与模型的制作应该按照最终成图严格要求格式,规定图纸尺寸、注意版面布局和图纸的认真绘制。

3案例分析的内容

根据不同教学要求和不同案例,案例分析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概念与构思分析、场地与环境分析、功能与空间分析、材料与技术分析、形式与造型分析等五个方面,这五方面以“概念与构思分析”为中心相互依存(如图1)。

(1)概念与构思分析。概念和构思是指设计者的思维活动,也往往是设计的出发点。有些概念和构思是设计者对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等宏观层面的反思,有些是对场地、空间、形式、技术等微观层面的思考。准确把握设计者的概念和构思,能够保证分析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场地与环境分析。场地和环境是建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设计得以实现的基础,进行深入的场地分析十分必要。场地和环境分析,既包括场地的自然条件,如景观、高程、道路等;也包括设计后的情况,如总体布局、设计后的道路、出入口、建筑、广场、景观等。其中的每个大项又可以进一步展开,如场地出入口又包含人行和车行出入口等。场地与环境分析可以采用轴线、流线、分区等。

(3)功能与空间分析。功能以社会学为基础,是人们对建筑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建筑得以确立的根本。可以通过分析人们的需求,确立功能的相互关系。空间是建筑的核心,负责容纳具体的功能。空间分析既能以几何学为基础,也能以现象学为基础。以几何学为基础的空间,可以分析空间的基本属性,如大小、尺寸、开启/闭合、比例、形状等,也可以分析空间之间的关系,如相交、分离等。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空间分析,则注重感官对于空间的认识,如光影在空间中创造的视觉感受、不同质感的材料在空间中营造的心理感受等。

(4)材料与技术分析。材料和技术是建筑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对材料的分析,可以集中在材料的感性认识(如不同材料给人的不同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等)、力学特征和表现力。而技术分析则既可以是结构形式,也可以是构造做法,在高年级还可以适当加入技术规范分析,如疏散、消防等内容。

(5)造型与形式分析。造型和形式是建筑的重要基础。造型分析是将建筑作为一个实体而展开的分析,既包括这些实体自身的形式,也包括它们的相互组合关系,其分析可能是基于不同的功能块,也可能是基于环境,或者是历史文化,甚至是隐喻等,如后世对廊香教堂的造型就有鸭子、帽子、轮船等隐喻似的分析。而形式分析则涵盖了更多的内容,如建筑色彩、具体做法、建筑表皮等内容。

4应用实例

以四年级建筑设计“影剧院设计”为例,该设计课题共8周,案例分析在设计前期开展———历时2周,在第2周已经让学生结合案例适时切入后续设计中。案例的成果分为两部分:一是第2周结束时学生通过多媒体文件所做的汇报,二是课题结束时最终的成果图纸(见图2、图3)。以加纳国家剧院分析(如图2)为例,该小组同学以加纳国家剧院为分析对象,紧抓这一建筑的造型特点以“船之舞”为主题展开分析。该分析共分为6部分,首先对项目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围绕地域特色展开构思和概念分析;再次进行场地与环境分析,通过这一分析得出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对应关系;接着通过流线、平面功能组织、室内空间等分析,进行对空间和功能分析;并通过体块研究建筑的造型与形式;最后对整个案例在不同层面的特点进行总结,对后续的设计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该案例的分析对象在造型、空间组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分析内容条理清晰,图纸表达清楚、版面简洁,总体达到了教学要求。但该案例分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作为影剧院建筑其技术性要求非常高,而本例对视线、声线、疏散、舞台等技术分析较少,对于知识的建构尚存不足。

5存在的问题

经过将案例分析应用于建筑设计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分析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共性问题,需要引起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1)案例选择不当或者资料不全影响分析的展开。有些学生选择的分析案例规模过大或者过小,或者选择的案例在空间或者功能类型方面与设计课题不符,这就影响了案例分析对设计课题的指导意义。同时选择案例时也应当尽量选择那些总平面和平、立、剖面图齐全的,否则将无法准确解读建筑。

(2)案例分析深度不够。不少学生在首次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都认为将基本图纸收集齐备就完成了案例分析,实则不然,案例分析最重要的是解读的过程。在分析中有些学生套路太死,简单分析一下功能分区、流线就结束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不够,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地震灾害;抗震性能;抗震设防要求

1.引言

地震是我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每一次大地震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从全球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因为建筑物的受损或倒塌所致的。为摸查清楚松山湖开发区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确保建筑物真正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按照《东莞市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东莞松山湖开发区既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工作,对该区内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普查鉴定范围

本次普查鉴定的建筑物包括:2011年12月31日前竣工验收备案;区内所有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东莞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电子地图上已标记的其他建筑物(地图更新时间为2012年)。

2.2资料收集类型

为确保该区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分析更加科学、更加准确,需要收集以下资料作为现状分析依据:

(1)松山湖开发区现状地形图文件、最新控制性规划文件和松山湖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以来的建筑工程报建登记记录档案。

(2)建筑物部分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主要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建筑总说明、首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建筑立面图,结构总说明、基础平面图。

(3)施工质量保证资料:工程隐蔽验收记录、分部验收记录和竣工验收备案资料等。

(4)建筑物使用或受损情况记录。

2.3资料收集途径

为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从以下多种方式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从城建档案室调取已扫描归档的建筑物档案电子文件;

(2)扫描城建档案室归档的建筑物纸质文件,形成普查鉴定需要的电子档案文件;

(3)通过东莞市施工图审查机构收集城建档案室缺失的部分建筑物纸质文件进行扫描,形成普查鉴定需要的电子档案文件;

(4)尚有部分建筑物的资料,从相关业主单位调取存档的建筑物纸质文件进行扫描,形成普查鉴定需要的电子档案文件;

(5)通过东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的招投标信息和图纸文件,或相关设计单位公布的档案信息等方式收集上述4种方式未能找到的相关图纸文件或工程信息;

(6)对完全没有相关图纸文件或工程信息的建筑物,由该区管委会协助调查基本概况。

2.4现场调查工作

由于部分建筑物已使用超过10年,为更加真实反映建筑物使用现状,同时,也为核实图纸与实际建设的一致性,还需开展现场调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问询业主单位人员了解建筑物的使用状况和受灾状况;

(2)在建筑物及内部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物外观质量的要求,查勘建筑现状;查勘建筑物地基及主体结构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3)对建筑物现状及存在问题部位进行拍照记录。

3.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分析

3.1普查鉴定成果

本次普查鉴定建筑物1031栋,建筑面积约690万m2,以上数据不包括在属于普查鉴定范围内但已列入规划拆迁或重建的建筑。施工图齐全的933栋;缺失施工图的98栋,完全没有参考资料的24栋,其中有17栋为2001年松山湖管委会成立以前建设的旧建筑物,经鉴别竣工时间均为90年代初期。资料齐全的建筑物数量占总数量的90.5%,完全没有参考资料的建筑物数量占总数量的2.3%。

3.2现状分析

(1)从抗震设防烈度来看。普查鉴定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计有1003栋,所占比例为97.28%),符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东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主要断裂分布图》(2002年编制)等规范、标准要求;部分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计有28栋,所占比例为2.72%),主要为松山湖实验小学、松山湖莞美学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部分建筑物,竣工时间均在2010年以后,符合东莞市《关于我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有关问题的通知》(东震〔2009〕11号)的相关要求。

(2)从设计用途和结构类型来看。

普查鉴定范围内的建筑物设计用途主要以住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49.08%,其次为厂房、办公、学校等,商业、商住所占比例较低。按照其发展规划,松山湖将成为东莞的科技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配备完善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业金融、行政办公、邮电通讯等城市服务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区内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普查鉴定结果,区内的大部分建筑物为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总栋数为1003,所占比例为97.29%其余小部分为钢结构和砖混结构,有效提高了区内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3)从竣工年代和综合评价来看。区内建筑物以2001至2010年竣工占大部分,共584栋,占58.05%,2010年以后竣工建筑物共405栋,占40.26%,2000年以前的建筑物仅17栋,占1.69%。从综合评价来看,区内建筑物大部分采用2001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有983栋,所占比例为95.34%;部分采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有31栋,所占比例为3.01%;极小部分采用1989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有17栋,所占比例为1.65%。此次普查鉴定的建筑物均基本符合普查鉴定要求,并且未发现建筑物地基基础及主体结构存在明显的异常情况。

4.抗震设防要求研究

从以上普查鉴定成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等,对松山湖开发区内新改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研究。为保证该区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可达到抵御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松山湖开发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的能力,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区内抗震设防要求主要为:一般建设工程应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东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主要断裂分布图》(2002年编制)等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抗震设计;重大建设工程(如100米以上建设工程、大型水库大坝、易燃易爆和剧毒物质的生产贮存建设工程等)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应按照国家规定,以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具体到该区,应按东莞市《关于我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有关问题的通知》(东震〔2009〕11号)的相关要求,“抗震措施”与“地震作用”按抗震设防烈度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确定。

参考文献

[1]何萍,王挺,傅冠华.广州市农居建筑物现状及抗震能力分析[J].华南地震,2010,(03):63-68.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4

收稿日期:2013-10-09

作者简介:黄琪(1974-),女,上海济光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mail)。

摘要:高职教育以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其教学特点与本科不同,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也有所区别。文章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为例,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导向,以适度创新能力培养为支撑,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为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践技能;适度创新能力;居住小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0;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72-04

一、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背景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主要是建筑师助理。建筑师助理应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具备建筑识图与制图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方案综合设计能力、建筑方案的理解与深化能力、施工图制图能力、建筑方案的综合表达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其中核心技能―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由二年级开设的专业设计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来承担。但是目前这些核心主干课程像建筑历史、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法规等均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除了正确制图与识图外,学生在方案理解、规范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和巩固,方案设计能力、施工图制作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技能尤其需要强化,否则无法具备三年级毕业设计所要求的建筑方案综合表达能力。 继一年级基础专业课程之后开设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正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如何凸显高职特色以区别于本科?如何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建筑与规划相结合的优势?如何做好二年级建筑专业教学体系与三年级毕业设计课程的顺利衔接?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教学理念的改革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为二年级专业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将二年级专业课程所培养的核心技能综合应用于居住小区规划方案中,强化、巩固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为全面整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见图1)。居住小区规划作为目前最普遍的设计项目类型,绝大多数中小型建筑设计公司都会有所接触,而高职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会进入此类设计企业,因此,居住小区规划所涉及的设计方法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同时,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从整体入手,搭建道路骨架,进而完成总体布局,其后进行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对学生由二年级单体建筑设计核心技能的培养,转入三年级从整体入手的毕业综合技能训练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见,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图1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与二年级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理念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结合高职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生源状况,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以 “因岗施教、因材施教、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首先在课程教学理念上,因岗施教,即以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材施教,即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与理论课不同,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专业设计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但两者也有区别,本科层次的设计课重在培养学生对较大范围的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综合分析和规划设计的处理能力[1] ,以及规划方案的构思与空间结构形态创新的能力,高职的设计课程更多的是因岗施教,如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案表达等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技能训练,以满足建筑师助理辅助、深化与完成主创建筑师方案的岗位需求。但是,高职教育毕竟有别于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尤其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言,即便是绘图员,也不能完全缺失创新意识。高职教育的因材施教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使学生从业之后不仅能完成相关技能操作,还能以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教学指导思想,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岗位所需技能,分为居住小区规划基础知识、居住小区规划案例抄绘与分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以及方案综合表达四个部分。根据学生学习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状况与技能掌握程度,设置不同技能的训练环节,从理论学习到操作层面层层递进,每个教学单元都以真实案例为载体来讲解相关知识(见图2)。如以真实案例讲解居住小区规划四大基础知识点:功能布局、道路设计、景观设计、技术经济指标;以真实案例进行抄绘与分析;以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模拟题目;以设计院真实成果文本样式作为方案综合表达要求的标准参照。为了与本科教育有所区别,该课程立足高职特色,每个教学单元均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就业特点进行创新性设计: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不像本科教育进行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而是把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放在与小区方案规划设计知识直接相关的四大基础知识点上;第二单元专门安排针对高职学生的分析图画法技能训练;第三单元主要强调方案的合理性与技术性,而本科教育的方案构思则重在独特创新性与多方案的比较性;第四单元的方案综合表达技能训练,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图纸表达的手绘创新能力,而高职教育则把总学时的一半时间安排在多种计算机软件技能的训练上,因为计算机操作技能对高职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把灵活运用各种软件与图面表达结合起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需要重点强化的技能,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能力的训练则自始至终贯穿于四个教学单元,进行反复训练。

图2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框架 这种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来组织整个教学模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每个技能训练单元又包括“技能知识点讲解、技能训练目标与内容、技能评分、单元小结”等环节,通过“一个单元教学、一个课题训练、一个技能掌握”的方式确保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该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根据每个技能单元的难易程度设置计分权重,在期末叠加评定学期总成绩,以改变以往笼统的计分方式 (见图3)。

图3 考核方式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与本科教育重原理的教学方式不同,高职教育重视实地踏勘与案例调研,强调工学结合,实践中采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借助不断完善的教学信息化平台[1],在教学方法上逐渐形成“单元式教学”、“企业进课堂”、“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座”等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其中真实案例讲解、纠错式案例抄绘与分析等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别于本科学生,需要不断重复、巩固与强化才能消化和掌握知识,因此对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可利用直观的3维动画视频展示,并采用知识点循环巩固的单元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在案例抄绘单元教学中采用“纠错法”, 即针对案例中存在的表达错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深入领会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与表达技巧。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建筑专业学生电脑使用的熟练程度尤为关注,为此,在方案综合表达单元安排Photoshop(总图渲染)、Illustrator(分析图绘制)、Sketch up(模型构建)、In design(图纸排版)等软件使用的训练环节,由专业教师结合案例教授软件操作技巧。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就业竞争力,该课程教学在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时,还积极探索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展示评选,鼓励学生通过动画技术真实展现个人小区规划方案,优胜者的方案将留作教学视频,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相关动画软件的热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建筑单体作品的机会(见图4),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4 学生方案综合表达案例 五、结语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作为专门针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二年级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小型建筑设计原理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统筹应用,也是多种计算机绘图技术在成果表达上的综合实践训练。对居住小区规划类知识的学习,及其从整体到单体设计方法的训练,将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静,李佳艺. 拓展・创新・互动――建筑学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2003建筑教育国际论坛[D]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80.

Residential planning cour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specialty

HUANG Qi, SONG Wenjun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Shanghai Jiguang Polytechnic College, Shanghai 201901, P. R. China)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5

2.中国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研究系列总序赵冰,ZhaoBing

3.地域技术的空间属性郑迪,张伶伶,孙洪涛,ZhengDi,ZhangLingling,SunHongtao

4.技术转移与现代建筑的形式语言朱金华,ZhuJinhua

5.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诊断研究初探沈丽君,马文军,ShenLijun,MaWenjun

6.关于海宁市楼宇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刘学,张敏,姚磊,LiuXue,ZhangMin,YaoLei

7.从整体角度对城市特色的再认识——以兰州西关清真寺及周边环境的发展演变为例张小娟,毕晓莉,ZhangXiaojuan,BiXiaoli

8.华中建筑 上海M50创意产业园的使用后评价研究郭洋,张清,GuoYang,ZhangQing

9.信息时代下流动性的展示——以上海世博会建筑为例戴云倩,陈永明,DaiYunqian,ChenYongming

10.对城市交通门户的标志性与地域性的探索——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航站区规划及T3航站楼建筑设计竞赛回顾郁枫,杨晓昕,YuFeng,YangXiaoxin

11."系统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宁波双鹿金座项目创作有感范须壮,陈冰,FanXuzhuang,ChenBing

12.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总部基地的策划与设计王少斌,WangShaobin

13.新制宜主义建筑创作——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工程楼方案设计鞠伟,马兰,张鸿飞,JuWei,MaLan,ZhangHongfei

14.中小套型住宅精细研究分析——以重庆市为例梁树英,LiangShuying

15.应对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住宅设计张蕾,ZhangLei

16.基于日常生活的商住混合住宅类型研究——以武汉汉正街宝庆社区为例夏鹏,XiaPeng

17.与创意产业结合的珠三角地区旧工业区再利用研究马航,祝侃,MaHang,ZhuKan

18.反思钢结构在小跨度建筑中的应用——以宝鸡八鱼中学宿舍食堂综合楼为例武毅,李慧芬,WuYi,LiHuifen

19.连通式布局的高校院系教学楼邢可,韩孟臻,XingKe,HanMengzhen

20.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微气候测试与分析李帅,敬鑫,于海漪,LiShuai,JingXin,YuHaiyi

21.高校新建食堂人性化设计探讨——陕西理工学院新食堂在人性关怀上的反思赵娟,ZhaoJuan

22.信息动态

23.乡土建筑价值认定的误区探讨——以傣族"竹楼"为例孔素美,KongSumei

24.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念与设计策略王扬,窦建奇,WangYang,DouJianqi

25.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空间形态及其人流交通组织的调查与研究贺元明,秦丹尼,HeYuanming,QinDanni

26.大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及内涵研究魏广君,董伟,WeiGuangjun,DongWei

27.低碳城市的空间形态探索——以恩施市为例黄明涛,汪小文,HuangMingtao,WangXiaowen

28."3D"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西安市高新区某公共空间设计为例苏原,杨卫丽,邹杰,SuYuan,YangWeili,ZouJie

29.基于PVEE方法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调查与研究——以武汉汉正街晴川桥引桥空间为例许伟,刘炜,XuWei,LiuWei

30."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包头市友谊广场规划设计之本明文卉,明宝芸,呼宇,MingWenhui,MingBaoyun,HUYu

31.以市场为导向的温泉旅游区规划设计——以南阳莲花温泉规划设计为例万敏,李在明,马明龙,WanMin,LiZaiming,MoMinglong

32.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交通系统研究——以昆明市交通路网和轨道交通规划分析为例蔡珺,王南,CaiJun,WangNan

33.中高密度居住小区设计方法探讨——以深圳溪山美地花园为例陈步红,ChenBuhong

34.老城区公共设施配建的思考与对策——以南京浦口老镇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方遥,FangYao

35.基于旅游开发的中药材市场规划探析——以云南东融滇西中药材物流经营中心为例王剑华,车震宇,WangJianhua,CheZhenyu

36.从圈层结构到多核结构——适应老年人群心理行为的社区户外空间丁炜,DingWei

37.容积率制定机制的合理性思辨及优化模式——以杭州"剑桥公社"为例汤婧婕,杨建军,TangJingjie,YangJianjun

38.自然秩序的表达——居住区景观改造对策初探华中建筑 罗瑶,LuoYao

39.涅槃重生——三线地区军工业废弃地景观保护与更新探析阙怡,裘鸿菲,QueYi,QiuHongfei

40.西安市秦岭北麓村镇生态化建设规划初探——以周至县为例王永胜,张定青,WangYongsheng,ZhangDingqing

41.从理水方式看东西方造园差异罗彬,杨大禹,LuoBin,YangDayu

42."无为顺道"与中国古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张蔚,ZhangWei

43.中国古代行政建筑历史演进的思考岳华,YueHua

44.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以西安为例王芳,杨豪中,WangFang,YangHaozhong

45.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探究师宏儒,张涵,李军环,ShiHongru,ZhangHan,LiJunhuan

46.昆明金殿望柱头造型与装饰特点探析董理,李纶,DongLi,LiLun

47.成都东区旧产业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吴昊,许颢,谢周立,WuHao,XuHao,XieZhouli

48.绍兴城市色彩研究马宝英,MaBaoying

49.海南书院空间序列及建筑特征解析——以溪北书院为例李玉堂,沈屹然,LiYutang,ShenYiran

50.拉萨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发展概况牛婷婷,汪永平,NiuTingting,WangYongping

51.奉国寺中轴线院落复原的空间构成王剑,赵兵兵,WangJian,ZhaoBingbing

52.闽南沿海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类型研究——丙洲案例林翔,陈志宏,王剑平,LinXiang,ChenZhihong,WangJianping

53.浙东历史村落保护性开发规划研究杨眉,陆楣,YangMei,LuMei

54.日本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研究之二:社区培育的起源与发展(上)于海漪,YuHaiyi

55.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熊国平,XiongGuoPing

56.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内容初探潘晓燕,汪利,PanXiaoyan,WangLi

57.景观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讨——以广州原火车南站工业废弃地景观规划及改造设计为例吴隽宇,WuJuanyu

58.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新探索——项目驱动下的"五阶段""四步探究""三体现"孙晓波,SunXiaobo

59.华中建筑 美丽的天山南北齐康

1.关于新艺术运动文化背景的研究赵前,赵鹏

2.震后临时安置住房的现状和思考樊全武,李嘉华

3.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创造理论对当代建筑创作构思的启示吕健梅,刘德明

4.建筑与音乐的数学对位丁倩,尚涛

5.知觉过程中的环境艺术审美趣昧朱逊,张伶伶

6."基于性能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初探陈华晋,陈保胜

7.隐喻的含义和表达——詹克斯和文丘里的后现代建筑理论比较后盾

8.赖特美国风住宅的背景解读许迎HttP://

9.基于新地域文化视角的建筑构思——以太仓医药大厦为例张益峰

10.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设计方案宿晨鹏,周涛

11.黑龙江工程学院综合楼设计方案解析周涛,宿晨鹏

12.特殊时代的特殊建造——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桥桥头堡的设计与施工蔡晴,姚赭

13.场所营造的多样性研究——以混合用途为基础彭怡敏

14.公共建筑窒间中的动态信息及其发展趋势刘华伟

15.谈建筑式样中的"力"李明同,王璇

16.图像·媒介·建筑——当代建筑设计的图像化思潮储光

17.大型商业建筑的消费文化表征李翔宇,梅洪元

18.住宅卫生间整体设计研究高颖

19.建筑造型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尚涛,余骞

20."建筑领带"设计手法——整体规整局部变异的建筑设计手法探讨杨秉德,池丛文

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某公建项目中的应用简析田军

22.消防车道最小转弯半径以及通道宽度的计算黄小进,唐志辉

23.南京新街口CBD的量化研究杨俊宴,吴明伟,张浩为

24.可拓学方法在城市用地规划中的运用张一飞,邹广天

25.旅游地产规划的思考——以皖镇旅游地产项目为例翁芳玲

26.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熊国平,杨东峰

27.街道与生活华中建筑 胡晓青,孙晓非

28.城市设计中的三维形态设计探讨王孟永

29.适应山地的建构——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规划与建筑设计竞赛方案鲍小莉,张小星

30.把脉城市系统——盘锦市中兴路步行街的整治策略张宇,于辉,孔宇航

31.城市设计中"整合式"与"拆析式"应对策略的并置——浙江富阳东大道城市设计罗卿平,高晓昧

32.城市居住小区"山水"概念传播论——以岭南为例袁忠,王娟

33.浅谈城市高层农转居公寓的建设特点——以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地区康桥单元R21-12地块规划设计为例邝洋,竺重辉,赵衡宇

34."百工坊"——安吉报福镇老街地块更靳改造模式的新思路魏薇,王玉英

35.触摸老街脉搏,体昧古韵重塑——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保护与整治之思考毛彬,蒋献忠,徐莉君

36.历史环境中更新建筑研究——以苏州五片历史街区为例袁泉,张炯

37.湖北地域文化与汉派建筑的特征张振华

38.结合旧城更新的旅游资源挖掘——以南京南捕厅街区为例谭瑛,杨俊宴

39.情感营造心灵栖所——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大楼景观设计庄苇,傅娟

40.空间形成组织交流设计理论和方法——以上海晨光集团景观设计为例周军,苟小燕

41.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丛考(下)——戏场建筑的实例及其建筑特征彭然,胡江伟

42.浚县古城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格局特征初探——兼论城市格局及其历史沿革研究在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的重要性王炎松,张金海,陈牧

43.清末教堂建筑的风格与类型研究董黎,杜诚

44.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马磊

45.传统聚落地域性的当代思考——从玉湖村事件谈起段德罡,王宁

46.贵州布依族石板房的生态性分析白一凡,吕爱民

47.四川羌族民居中的院落空间罗丹青,李路

48.藏族闪片木楞房热环境测试与分析李莉萍

49.先秦台型建筑(连载十七)高介华

50.结合建筑设计与构造教育的整合谈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陈瑜

51.中国建筑史教育形式研究——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五玄峰,蔡军

52.华中建筑 阴影——建筑的时装曾立

53.从"正图"到"草图"——建筑设计教学和评价的重心转移张嵩

54.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林磊

55.谈本科建筑学建筑技术课程体系的完善孙跃杰,叶苹

56.建筑数字化之教育论题王一平,贾志林,张巍

57.2008年全国部分建筑院校三年级建筑设计作业的分析与思考叶鹏

58.传统建筑与园林发展的探求之路——记江阴市中国传统建筑及园林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杨洪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情境解构重构

Abstract:as a basic course of building decor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 de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content,break the principle on class + concentrated training curriculum mode and introduce of typical practical work project,creat teaching situation,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nto every situation,make students become" Learn Method " from " Learn knowlodge ",realization of student occup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raise.

Keywords:project teaching, teaching situation, deconstruction, re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建筑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把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历史的发展,了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知识,理解建筑构造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建筑功能分析能力等,帮助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建筑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合作,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课程培养能力。

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分析建筑装饰设计师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建筑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而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本课程所能培养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

以接收任务书——导学——查阅资料——方案分析——方案分析讨论——方案分析报告的过程为导向,校企共同设计典型的工作项目,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构建生产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以工学结合为手段,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循环,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精心组织教学。

在课程实施中,以工作室为平台,创设职业氛围,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通过“先做——再懂——再做”过程,即:“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循环,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四)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手段,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设计方案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查阅设计资料、了解设计规范,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建设体现直观性、互动性、实用性

按照课程内容,以直观、实用为原则建立建筑设计资源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内容选取

本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建筑设计方案的分析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前期建筑设计方案基本分析的能力,即建筑与空间、材料、造型、艺术、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因此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原理论课+集中实训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实际工作项目,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每个情境中,见课程解构与重构示意图。

(二).课程内容安排

《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输,而是在设计方案分析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具体的设计方面的知识。教学过程就是设计研究过程,其学习状态表现为连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在课程组织方面,我们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以建筑装饰设计所需的建筑设计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能力培养目标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各情景项目教学内容安排”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讲演教学

精心梳理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程的形象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师生互动,通过讲授、提问、启发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能力和学习积极主动性。

2.现场教学

针对不同的项目,现场组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3.案例教学

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更清楚了解设计的背景和过程,获得直接的工程经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任务驱动

以常见的典型的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校企合作开发设计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多项工作任务分析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5.边讲边练

每一个学习项目,均是教师先布置任务,讲解学习的内容、方法、重点、难点,资料查询、方案设计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6.交互式教学

良好的校园局域网络和丰富的网络课堂,使学生可在课余随时上网进行自学并提出疑问,教师可随时在网上进行答疑,实现师生交互式教学与学习。

(二).教学手段

1.多维立体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根据课程特点,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配有工程图片、动画模拟以及工程案例等多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扩大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建立工程案例库

收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了解不同设计阶段设计的深度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小结

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分析的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思考、掌握了工作的方法,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打破传统理论教学+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以典型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将基本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中,且每个项目突出一个能力培养主题,并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对项目进行序化。通过“先做——再懂——再做”的过程,实施“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循环,逐步实现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并适时引入企业的生产任务,借鉴企业的运作流程进行项目教学。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创设“工作小组”组织形式,实施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工作室营造了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向“职业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吉顶.建筑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冯美宇.建筑设计原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朱吉顶.建筑装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

[4]朱昌廉.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建筑法规;大纲修订;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64-02

《建设法规》教育对规范人们建筑活动行为、提升建筑业人员素质、确保建筑业的健康和有序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对目前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建设法规》课程为建筑、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建设领域内的法律问题,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建设领域内的重要的法律法规。由于该课程具体条文多,专业性、综合性强,课程教学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建设法律法规的知识。而且课堂教学大多还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人到心未到,甚至因为是偏文科的课程导致缺勤的学生也很多。然而,一种现象的出现使《建设法规》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大提升,那就是近年来国家为了实行法制化建设,依法行政,促进建设体制改革,同时提高建设技术人员素质,实行了工程建设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该制度就是对具有一定专业学历的技术人员,要求其参加相关考试以获取执业资格,在按规定进行注册后方可实际执业的管理制度。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等,关键的是在这几种注册工程师考试科目中,《建设法规》课程涉及到的内容,或者作为单独的一门考试科目,或者是考试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执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对从事土木建设行业的人来说是自身素质水平的体现,也是找到好工作或提高薪酬的砝码。所以如果能够改进《建设法规》课程的教学方法,同时兼顾执业资格考试涉及的法规课程内容,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有所用,成效立竿见影。因此,本文对《建设法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常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基础上兼顾执业资格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策划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行兼顾素质教育和考证需求的《建设法规》教学改革探索。

一、修订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新制定的《建设法规》教学大纲应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目的是在让学生了解法律条文的同时,侧重于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因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发生转变。教学内容将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强调的知识点明确出来,教学方法以案例、实训为主。新的《建设法规》教学大纲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更进一步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因而具有时效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建设法规》课程教学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又由于该课程偏文科的特征,条文规定特别多,学生很容易溜号,出勤率也不高。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教师只利用部分课堂时间提出所讲章节的主要框架和重点难点,重点进行案例教学,通过给出案例由学生自己分析,自己从书上相关章节找到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因为是他们自己分析并标记了相关论据,所以印象深刻,同时避免了一门课已经结束了教材还像刚买来一样崭新的状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提供的案例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紧扣课堂重点,又要有所延伸。一眼就能看出原委的案例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案例越新越好,最好能和授课时发生的案子结合起来,与时俱进,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被提高起来。另外,从全国执业资格考试题目中提取相关案例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教师说明这是×××年全国注册×××师的考试原题时,学生的重视程度自然会提高。与学生分析案例的同时,教师将案例分析涉及到的知识点填充到开课时给出的知识框架中去,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就充盈了起来,学生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这节课他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堂的最后一部分为真题训练,以选择题为主,从历年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抽取相关考题,采取分组的形式,比赛的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考试改革

考试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学能力、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考试真正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建设法规》课程考试改革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考试内容的改革,二是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以往考试内容紧紧围绕书本,没有扩展开来,而《建设法规》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地研究和探讨问题。《建设法规》课程考试采用开卷形式,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为主,其中选择题采用执业资格考试的答题方法,选择对答案之后要求写出选择理由,答案和选择依据均正确的得分,选项正确理由不正确的不得分。这不仅避免了学生遇到选择题胡乱选、碰运气的状况,也相当于进行了执业资格考试的实战训练,学生见识到了这种考试模式,以后参加真正的执业资格考试时就不会觉得陌生。判断改错题主要针对课本中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案例分析所用案例采用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案例[2]。成绩评定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答题加分和考勤情况,这种成绩评定方式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计入平时成绩,加强对平时学习和表现的考核,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学生摆脱了孤注一掷、期末一卷定终身的困惑,使学生懂得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及体会

通过《建设法规》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法律法规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进行理性地分析。未来建筑业管理层的建设法律法规素质得到了提高,也为学生将来参加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了起来,教师从“满堂灌”中走出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考试改革,学生走出了“为了学分而上课”的思维定式,卷面考试要求他们对书本知识要非常熟悉、掌握精准,而且新的答题方式让他们对将来要参加的执业资格考试答题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平时成绩的评定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学习不再是单单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建筑领域国际间的交往也日益增多。建筑活动的法制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所以,建设法律规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对建设法规有关理论和制度的研究和学习,不仅成为国家对建设领域的依法组织、管理和协调的必需,也成为现代建筑企业以及社会人社会活动和生活的必需[3]。学校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建设法规的教育,从普及深化学生建设法律意识和建筑类执业资格证书考取两方面,提高未来建筑业管理层的建设法律法规素质,加强建设工程的依法建设,提高工程质量,杜绝隐患工程,确保工程质量,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周健生.浅谈建设工程的依法建设[J].广东建材,2006,(1):16-19.

[2]佘立中.建设法律制度及实例精选[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8

建筑节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所涉及专业有建筑学、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设备、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是在许多学科交叉和结合后形成的,因此建筑节能技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含了多个领域。建筑节能方案设计者除应具有以上相关知识外,还应熟练掌握建筑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施工工艺及建筑材料技术水平等。节能方案的好坏应从节能效果、成本控制、建筑热环境舒适性、地区适应性等多方向进行权衡判定。

2建筑节能设计计算

2.1选用计算软件

选用建筑节能设计软件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开发的PKPM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版本为PBECA20121.00版。

2.2项目概况及建立模型

本建筑节能设计模拟案例为两梯四户的塔式居住建筑,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北纬=24.93°,东经=118.58°),属于夏热冬暖地区南区。该建筑朝向为南北朝向,建筑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412.31m2,建筑层数18,共54m高,内部户型分布。

2.3技术指标

要求此模拟案例所在城市气候区属于夏热冬暖南区,其平均窗墙面积比为0.15。依据DBJ13-62-2004《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其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2.4参照建筑确定原则

(1)参照建筑的建筑形状、大小和朝向均应与所设计建筑完全相同;(2)参照建筑各朝向和屋顶的开窗面积应与所设计建筑相同,但当所设计建筑某个朝向的窗(包括屋顶的天窗)面积超过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4.0.4、4.0.6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该朝向(或屋顶)的窗面积应减小到符合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4.0.4、4.0.6条的规定;(3)参照建筑外墙、外窗和屋顶的各项性能指标应为《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4.0.7和4.0.8规定的最低限值。其中墙体、屋顶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应取0.7;当所设计建筑的墙体热惰性指标大于2.5时,参照建筑的墙体传热系数应取1.5W/(m2•K),屋顶的传热系数应取0.9W/(m2•K),北区窗的传热系数应取4.0W/(m2•K);当所设计建筑的墙体热惰性指标小于2.5时,参照建筑的墙体传热系数应取0.7W/(m2•K),屋顶的传热系数应取0.4W/(m2•K),北区窗的传热系数应取4.0W/(m2•K)。

2.5节能方案设计

建筑节能方案的设计方法有规定性指标设计法、权衡计算设计法两种。

2.5.1规定性指标设计法

所谓规定性指标设计法就是依据DBJ13-62-2004《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第四章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的要求,严格控制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各项指标。当各规定性指标满足标准要求时,判定该建筑的节能设计满足标准规范的要求。根据泉州当地气候条件、经济基础及施工技术、原材料供应情况等,分析得出泉州地区外墙较常见热工性能为K≤2.0,D≥3.0或K≤1.5,D≥3.0。根据规定性指标计算法,两种较适宜的规定性指标设计方案如表4。

2.5.2动态权衡计算设计法

所谓权衡计算设计法就是依据DBJ13-62-2004《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第五章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的要求,使用专用计算软件进行计算,使设计建筑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能耗的方法。此设计方法中允许某项技术指标,甚至某几项技术指标不满足标准规范的要求,只要建筑最终的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则判定为节能设计满足标准规范要求。根据上述规定性指标设计方案,对节能设计施工、材料获得、当地现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调整较适宜的动态权衡计算设计方案见表5。4.6方案对比分析

2.6.1节能率分析

三个设计方案均满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其中权衡计算方案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计算的节能率为50.29%。

2.6.2成本分析

从各方案中可知,变量成本主要发生在外墙填充墙砌块、热桥保温层材料及外窗方面。经调查统计,上述材料的当地材料费及人工费行情详见表6。权衡计算方案相对于其他两种规定性指标方案要节约成本,其中比规定性指标方案1单位建筑面积节约成11元/㎡,合计共节约70586.9元。

2.6.3热舒适性分析

外墙填充墙与热桥部位的K值相差越大,则两者室内表面温度相差越大,所以对人体产生的热辐射强度分布越不均匀,室内热舒适性就越差。权衡计算方案中外墙热桥部位K值与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值最接近,所以该方案的热舒适性相比其他方案较好。

2.6.4地区适应性分析

因加气混凝土砌块易吸水导致砌体开裂等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其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但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于外墙并不乐观。建筑外墙热桥部位采用建筑保温砂浆的热桥处理方式属于国内成熟的施工工艺,现场施工中,25mm厚以下的保温层施工费用及工艺并无明显差异。普通铝合金中空玻璃窗(6+9+6)为工地常用窗型。所以权衡计算方案的设计手段更益于推广建筑节能,控制工程质量。

3结论

在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的动态权衡计算设计法较规定性指标设计法有以下几点优势:

1)动态权衡计算设计法可以使节能方案多样化,便于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最适合的节能方案。

2)动态权衡计算设计法有利于控制建筑成本。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总平面设计方面

主要是确定出入口、交通组织、图底关系及竖向设计等。通过分析人从哪里来以确定主、次出人口的定位范围。分析人、车、建筑物三者的关系,确定图的位置,图的形状,主要人流从哪一个方向、哪一个部位进入用地,这是做任何一项建筑设计首先要分析的内容,是一个事关建筑布局成败的第一关键问题。总图出入口的设置除了做到图面布局的美观和满足城市规划退让距离的要求,还应满足消防规范对出入口数量、位置及大小方面的要求。出入口应尽可能设置于项目内部与外部环境能紧密连结的位置,并尽可能做到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设置,这样,既能满足功能需要,又可以做到安全原则,满足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要求;在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中,可以考虑设置独立的垃圾出口,减少垃圾运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营造一个优美、洁净的环境空间。基地内的道路应通过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道路设置应满足人车通行的要求,并尽可能避免回环曲折,缩小交通流线长度,这样,在建筑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的道路占地面积可以用于种植绿化,以提高项目环境品质。图底关系分析:首先,把设计建筑的所有房间看成是一个设计要素,把室外人流集散活动区域和停车区域作为另外两个设计要素,这样,我们面对三个设计要素来考虑设计问题,就把矛盾简化多了,也抓住了这一设计阶段的主要设计矛盾。但是,这种图底关系的分析一定要在建筑具体的用地范围内进行,并根据外部环境条件和前述已确定的两个出入口大致方位的前提条件进行有目的、有目标的分析。通过分析进一步确定“底”上“图”的位置、形状。场地的竖向设计:控制场地的坡度与建筑各出入口连接道路的坡度,原始地形为坡地的要优化场地设计,尽量合理地运用场地高差关系减少土方量以降低建设成本;沿海或者沿江地区的项目应该注意当地防洪标准;平地项目应注意设置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的措施。总平面图除了确定出入口、交通组织、图底关系及竖向设计等设计内容外,还必须按防火和规划的相关规范要求控制建筑间距、建筑与周边道路间距,同时把握建筑形态、建筑类型的合理分布、小区气候的利用、改造等。

二、确定功能区方面

确定使用、管理、后勤功能区并与场地主、次出入口相对应。也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对外区、内区或活动区、安静区两大功能区,简化设计矛盾。对于功能复杂的建筑类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所有功能房间逐一无疏漏地通过功能关系图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就会陷入自设的功能迷魂阵。因为,几十、成百个房间我们一时无法搞清它们有机的内在联系,而一旦陷入对个别房间的孤立分析,就会失去对方案全局的把握,因此功能分析的方法需要从功能分区开始。

三、房间布局方面

对各功能区分别进行房间布局,先竖向功能分区,再水平功能分区,确定相互位置关系。各功能区内的房间,哪些应该上楼,哪些房间可配置在下层,这是在进行平面功能分区分析前设计人员先要决策的。也就是说竖向功能分区具有优先权,只有配置好竖向的功能分区才能进行各层的水平功能分区,当然两者是互动的,是在相互调整关系的过程中逐渐把功能分层布局敲定下来。竖向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功能合理;结构合理;功能能结合空间形式变化。

四、细部调整方面

首先适当调整个别房间的比例、尺寸,使平面设计更趋完善。同时检查结构系统是否合理,防火分区是否足够,无障碍设计是否到位,并完善总平面设计。以住宅户内设计为例,户门、房间门、窗的位置的合理性,需关注是否影响家具摆放、是否可以满足顺畅的流线、房间内是否能保证充足的采光、通风要求;厨房、卫生间的布置,需要关注相关的器具尺度规定、摆放是否合理,使用是否方便,上下水管及燃气管道的合理位置,通风是否良好,是否能够保证足够的隐私性;室内外空调机的设置位置;各种水管组织的合理性;不同房间的家具的合理摆放、尺寸要求、使用的舒适程度;避免对视及建筑风水理论方面的禁忌等。其次要推敲结构柱网是否合理、完善,是否需增减柱子。还要检查防火分区面积是否超过了规范要求,以确定防火分区的数量,并复核楼梯数量是否满足每个防火分区疏散要求。

五、实际作用方面

建筑方案在追求立面美观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其实际的情况。比方一个高层的旅馆方案中,其正立面全部都是通长的大落地玻璃窗,在立面效果上非常明亮,但是在施工图设计时发现其与实际是不相符的。由于作为隔间的旅馆,每个房间之间的玻璃窗纵然可以做到严密的封堵,但对于私密性也是不利的,而且也不利于安全和防火。根据国家关于建筑玻璃的安全管理,如果单块面积比1.5平方米大的玻璃底或是玻璃窗离最终的装修面比0.5米小的落地窗就必须用安全玻璃。所谓的安全玻璃,指的是经剧烈振动或撞击不破碎,即使破碎也不易伤人的玻璃。包括钢化玻璃、夹层玻璃等。其中安全玻璃的费用要比一般的玻璃高出很多,如果大面积使用安全玻璃会使建筑的成本增加。另外,超大型的玻璃对建筑的节能意识是不利的。所以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体形、围护的结构等对建筑的节能造成的影响,杜绝那些只盲目地追求新奇和特点而不考虑实际作用的做法。

六、其他方面

现在的建筑方案中,人们常常关注的是建筑风格的独特和极具感官的立面效果。但是一些方案过分地看重立面效果,却把实际的作用忽略了,在设计的施工图中,就发现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有时连施工图的设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困难。打一个比方,有一个商业、住宅合用楼,它的上面是住宅区,底层则作为商店,在进行朝向的设计时,商业街的朝向设为南向,住宅区则设为北向。为了确保商业人员和住宅人员能够独立且方便地进出,可以在住宅的北面设置出入口,而在建筑方案立体效果中把二层以上的楼梯设为南向,这样,居民进了出入口之后,就需要先到达二层,然后才可以进入南面楼梯间,这样不仅不利于安全疏散,还使使用的面积造成了浪费。再举个例子,两层的一个商店,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为了将建筑物的立体效果体现出来而采用了两处大型的构架。其中一处建筑物是两头之间采用架空楼板,单体的跨宽为9米,跨长为47米;另一处的建筑物成斜跨的拱形。如果使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为了确保构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柱和梁就需要做得大一些,这样构件就变得特别笨重,就失去了原方案中的立面效果。所以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其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一定要做到细致。

总之,我们要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建筑方案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设计程序,以期设计出好而实际的建筑方案,设计出经济、适用又不失美观的建筑。

参考文献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设计招标 评标标准和方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智能化系统设计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服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调整的范畴,目前,国家专门为设计招投标出台的有《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82号)、《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8部委令第2号(已修订)]及《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市[2008]63号)三个规章,规范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活动。本文通过个案分析,依据规章精神,结合实践,指出本案技术标和商务标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启示的方式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目的是让设计招标投标评标标准和方法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使其真正体现公平有序竞争的内涵。

一、案例背景:

(一)工程概况

工程地点:江苏某市某区;工程规模:工程投资估算约2500万元;计划开、竣工时间:方案调整及施工图设计周期为20日历天;本招标工程招标内容:智能化系统设计设计方案征集和施工图设计;申请人应当具备的主要资格条件(略)。

(二)招标人拟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

本项目采用综合评估法评标。满分100分,其中投标报价50分,企业综合实力15分,项目负责人及项目人员配备30分,服务承诺5分。本项目技术标采用暗标方式评标,符合性审查(略)。

1、投标报价(50分)本项目设计费招标控制价上限为人民币70万元整,下限为人民币30万元整。以所有投标人的投标报价的最低价作为基准价,得50分。投标报价与基准价相比每偏高1%扣0.3分,扣完为止。

2、企业综合实力(15分)①企业业绩(10分)企业2009年1月1日以来承担过合同设计费人民币30万元至70万元之间的公共建筑智能化项目(厂房及住宅除外)设计,得5分;企业2009年1月1日以来承担过合同设计费人民币大于70万元的公共建筑智能化项目(厂房及住宅除外)设计,得10分。本项最高10分。②项目获奖情况(5分)企业2009年1月1日以来企业参与的智能化设计项目获得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颁发的奖励的,加2分。企业2009年1月1日以来企业参与的智能化设计项目获得部级行业主管部门或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奖励的,加5分。本项最高加5分。

3、项目负责人及人员配备(30分)①拟派项目负责人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且同时具备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得10分;②项目负责人2009年1月1日以来承担过合同设计费人民币30万元至70万元之间的公共建筑智能化项目(厂房及住宅除外)设计(担任项目负责人),得5分;项目负责人2009年1月1日以来承担过合同设计费人民币大于100万元的公共建筑智能化项目(厂房及住宅除外)设计(担任项目负责人),得10分。本项最高得10分③项目人员配备(10分)本项目要求人员配备最多为5人。项目组人员配备中具备中级工程师职称的每个1分,最多加5分;项目组人员配备中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每个1.5分,最多加7.5分;项目组成员中具备1名注册造价工程师的加1分;项目组成员中具备1名注册电气工程师(项目负责人除外)的加1.5分。本项最高得10分,每位成员得分只能加得分最高的一次。

4、服务承诺(5分)企业承诺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主要成员中标后不更换,接到业主通知后2小时内到现场服务的,得5分。

5、技术标评标(符合性评审略)

二、案例分析

以上评标标准和方法一经公告就遭到多家潜在投标人质疑,觉得有指向性嫌疑,该项目招标是针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招标,设计招标除具有一般工程招标的共性外,还有着自身的一些的特点,现针对本案例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如下:

(一)技术标作为合格性评审不妥。根据《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评标办法主要包括记名投票法、排序法和百分制综合评估法等,本案例采用的是百分制综合评估法,智能化设计作为建筑设计子系统,应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功能完整性、先进性、开放性,扩展性、适用性和经济性作出评介,并量化,如只对设计技术标进行合格性审查,就不能体现设计招标为技术服务的特点。《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附表九:招标人采用百分制综合评估法作为设计项目评标办法的,技术部分权重一般不低于85%,商务部分权重一般不大于15%。笔者认为设计招标所占分值应根据子系统方案具体情况调整,但分值应相对占大头。技术标通常采用暗标方式评审,投标技术文件在开标时应当进行保密、编号处理。

(二)所有投标人的投标报价的最低价作为基准价不妥。设计招标不应引导最低价得高分,常用的做法是在最高限价内,根据投标人数的多寡,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家数,将剩余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均价作为基价。

(三)投标报价与基准价相比每偏高1%扣0.3分不合理。一是扣分偏高,设计招标报价与施工招标有所不同,报价结果相差较大,扣分偏多;二是正偏离与负偏离扣分没有区别,假设各潜在投标人有效报价均值为50万元,如报51万与49万元,其分值相同,显然结果不太合理,会出现其它评价因素分值之和微占优势的高价投标人中标的现象,从而引发对招标结果合理性的质疑。

(四)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业绩重复加分不妥。案例背景(二)2、3中,企业2009年1月1日以来,承担过合同设计费人民币大于70万元的公共建筑智能化项目,得10分,项目负责人2009年1月1日以来,承担过合同设计费大于100万元的公共建筑智能化项目,得10分。且企业“大于70万元”和项目负责人“大于100万元”标准不一致,属明显的疏忽。应统一为“大于70万元”。此两处业绩加分标准会导致潜在投标人联想招标人有倾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业绩也是有项目负责人贡献的,招标人选择单位实质是选择项目负责人,设计招标尤其如此。

(五)要求项目负责人同时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和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加分门槛偏高。根据本案具体情况,对智能设计标项目负责人要求同时具备上述两项条件非必须,也没有相关规定。笔者认为项目负责人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加分的同时,如项目负责人同时具备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再适当加分,这样,符合条件的没有注册电气工程师的潜在投标人不至于因此丧失竞争力。

(六)项目人员配备人数限定不妥,注册电气工程师再次加分不妥。项目可以将主要人员列明,人员配备的数量上限不应限定为5人,应由企业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配备。注册电气工程师上述已有加分,虽说不是同一人加分,但会导致没有注册电气工程师的企业加分再次踏空,给竞争力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本案中最高限价、最低限价对照国家标准也值得商榷,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收费应按国家和本省有关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收费标准执行,不得进行不正当竞争;奖项的起始年份并没有按部级、省级区别对待,给潜在投标人留下想象空间,如为什么奖项从2009年算起?为什么不是前三年呢?是不是意中人2009年才有奖项?

三、案例启示

(一)合理确定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建筑设计子系统较为庞杂,各子系统设计招标应符合国家和省建设行业有关管理规定,按国家和本省有关建筑物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确定最高限价、最低限价。

(二)设计技术标权重占主要分量。建筑工程设计是个创造性工作,建筑构思与创意是开放性的脑力活动,建筑智能化设计也是如此,在满足项目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评委应按系统工程设计方案的技术先进性、系统工程的经济性(概算投资额)、维修管理及后续可扩充性等确定候选中选单位。如采用百分制综合评估法,设计技术标应纳入分值评估范畴,细化指标,且分值相对占大头。

(三)类似工程业绩和奖项合理确定有效期。如江苏做法;类似工程业绩的有效期一般是自竣工验收备案之日起5年内;获得工程奖项有效期:国优工程3年,省优工程2年,市优工程1年,有效期自发证或者发文之日起算起,发证、发文时间不一致的,以发文的时间为准。江苏已将这些关键要素进入规范性文件中进行规范,在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备案时予以审核,避免人为干扰,随心所欲。

(四)设计标项目负责人资格和人员组成的限定有依据或必要。项目负责人是整个项目的统帅和核心,对项目负责人和人员组成要求因项目具体情况而异,资格的设定要依法依规,恰如其分。在没有规定的情况,既不能搞那种高大上没有实际意义浪费人才虚招,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套用模板。再有,对稀缺的任职资格设置要考虑是否必要,如有必要,则对其评介不能重复,也就是说,不能有意无意抬高门槛,以免评标标准和方法的公正性、合理性受到质疑,客观上导致排斥了本可以进入的潜在投标人,或者说是严重影响了竞争力。

(五)提高设计招标文件编制质量,重点对评标标准和方法等加强审核。众所周知,招标文件是招标投标活动的最重要的文件,而评标标准和方法则是其核心内容。一方面,对招标文件编制人的资格必须作出要求,编制人的水平决定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如江苏省规定要取得建设类国家注册工程师,且要经过培训考核,不仅如此,还需适时掌握相关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性文件精神;另一方面,编制招标文件通常使用模板,这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对重要项目或必要时,模拟操作,检查一下按拟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可操作性如何,合理性怎样;再一方面,招标文件的前要经认真审核,对重点核心内容字字句句斟酌,这一点,在实践中往往被忽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标标准和方法严谨、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才有可能达到业主招标预期目的。

结语

我国设计类招标起步比施工类晚很多,各方面规定也没有施工类完善,设计本身是种创造性的活动,毕竟不是标准件生产,详细制定统一评标标准和方法有一定难度。随着设计招标的普及,笔者觉得,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研究出台设计类各子系统评标标准和方法具体框架,还是很有必要、可能的,这样可以指导和规范设计领域招标投标活动,起到引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2000年10月8日《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82号),自2000年10月8日起施行;

[2]2001年7月5日《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已根据2013年3月11日9部委23号令作出修订),自2001年7月5日起施行;

[3]2003年6月13日《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已根据2013年3月11日9部委23号令作出修订),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4]2008年3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市[2008]63号),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5] 2011年11月30日国务院第183次常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613号),自2012年2月1日实施;

[6]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贯彻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意见》(苏建规字[2013]4号)2013年10月18日施行。


Copyright 2019 贵州天恒建设有限公司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