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联系方式
你的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十篇

2024-04-25 14:46:56      点击: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十篇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资源;产业规划;环保 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跨国公司纷纷注资国内或在大中华区建立采购中心,加上国内市场经济的稳步前进,中国物流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新时代的物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理念,降低物流业发展的社会代价,以更低的成本优势,更加人性的环保优势,更大的收益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随着人们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认识不断加深,绿色物流运作模式势必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绿色物流是指既能满足市场要求又能实现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活动。通过对传统物流行业的改革,尤其在运输、存储、包装、产品加工等方面,将极大地实现环境污染的减少和能源消耗的降低。绿色物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宗旨,以扩大经济体盈利、满足客户服务要求为目标。这在本质上符合企业的运营原则,是市场和社会发张的必然产物。

1传统物流运输产业的弊病

1.1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规划程度不高

中国是个人口多,可用土地资源少的国家,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源的采用,以保证国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传统物流业的增加及其运输规模的扩大占用并消耗大量土地资源,这使得传统物流运输业的社会成本偏高。

1.2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污染,资源合理利用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逐渐形成了设计、制造、生产、包装、仓储、配送一体化的服务。在这一整条服务链中,每一环节都会产生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果没有合理的处理和利用,难免会带来环境污染。如在包装过程中,出现的油漆渣滓、难降解的塑料用品等等均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1.3产品配送协作化程度不高,统一的运输规划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产品配送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仅仅是在自身配送范围内完成送货,没有实现企业间的配货协作。这样,在整个市场的产品配送过程中便出现了人力资源、运输工具资源的重复配置。

2发展绿色物流的原因分析

(1)绿色物流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必然产物。经济社会的无限发展和自然资源及有限环境构成一对矛盾主题,人类社会要想在发展中突破资源有限的限制,就必须走绿色化道路。绿色物流相比传统物流业而言,能适应未来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2)绿色物流产业的规划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对社会资源友好的物流。通过发展绿色物流,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存活的目的就是实现盈利。绿色物流不是环境的“布道者”,相反它可以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好的为客户服务,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更高的盈利和创收。因此我们说,绿色物流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但是在未来经济市场法则下,只有满足社会属性的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其经济属性的发展,实现企业的生存。

(3)绿色物流是顺应国际物流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和绿色运输业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增长点。同时,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必然会提出并要求企业绿色化运作。物流企业应该在响应国家物流振兴规划政策下大力倡导并发展绿色经营模式,立足长远,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绿色物流发展措施

(1)政府应该强化绿色物流理念,积极制定发展绿色物流的具体政策法规。目前,国家已开始注重绿色物流的发展,并及时提出了绿色物流的概念和相应的一些细则,但是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政策和科学的引导,绿色物流还停留在“口号”阶段。政府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明确的政策法规,科学引导,积极落实绿色物流政策。例如,有效控制物流污染源,利用经济杠杆和产权效应控制物流的社会成本。

(2)建立标准,积极推动绿色物流的“绿色标准”。制定并实施绿色物流标准。政府在推行绿色物流标准的过程中既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又要力争与国际标准ISO14000接轨。以标准化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进而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加大对绿色物流企业的标准考核,实现政府、公众对企业的双重监督,深入贯彻并落实绿色物流标准的执行。

(3)加大对各地物流园区的科学规划,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政府在强化绿色物流理念的同时应该积极推行各地物流园区的统一性、科学性规划,以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机配置和共享,降低经济成本,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整治各地物流市场混乱不堪的局面,实现物流企业公平、有序的竞争。同时,各地政府应该针对物流园区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

(4)加快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在过去几年的物流业发展中,国内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物流人才,但是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物流人才要求将更加苛刻。由于我国绿色物流观念形成时间不长,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绿色物流这一概念,更没有完全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超前意识,因此要加强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跟进战略。总之,要实现绿色物流这一发展目标,各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应该积极培育新一代熟悉绿色物流理论和实物的专业人才。

(5)企业要积极推行绿色物流的流程改造。在执行国家绿色物流政策的情况下,企业应该着力对物流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优化。积极降低装卸、包装、加工的造成的污染,并推行废弃物的再利用。同时,强调协作化、集约化的配送运作,降低配送综合成本的最小化,减少配送资源的重复配置。

(6)企业针对绿色运营模式即要贯彻国家政策又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发展时间短,可借鉴经验少,这给各企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企业应该秉承公平的竞争平台,积极实现内部创新,以实践和发展的方法解决绿色物流前进中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赢得同行业者和社会的支持和信赖。

(7)加强媒体和公众对绿色物流产业的舆论监督。通过媒体和公众对物流企业的舆论监督,实现绿色物流的良性发展。例如,由于配送的不科学性,势必增大物流运输的压力,因此引起不必要的交通压力和汽车尾气污染,同时增大了运输风险。媒体和公众可以通过舆论压力促进物流企业对运输管理的持续性改进。

参考文献

[1][美]Ronald H.Ballou著.企业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郭成,John Brown.现代物流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地沟油和台湾的塑化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生活[1]。在人类食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产品,这些产品每日都大量地供给到人们的餐桌上。传统的农副产品一般是自产自销的,没有品牌,也没有规模和统一性。目前,一些农副产品生产者已经意识到品牌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其生产的绿色食品,以优良的品质打入了市场。

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绿色食品是指安全、无污染、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环保健康食品。严格地讲,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2]。发展绿色食品是发展绿色农业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经过22年的努力,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建立并全面推行了绿色食品监管制度等。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建立起了绿色食品基地。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超过6 700家,产品总数1.7万个,年销售近3 000亿元,出口额约23亿美元,环境监测面积0.16亿 hm2以上[4]。绿色食品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引领城乡居民安全优质食品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也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论文网]

首先,我国国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缺乏认识,妨碍了绿色食品信息的传播。绿色食品的价格较高,使得中低收入者缺乏足够的购买能力。其次,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品种单一。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从业者认为生产绿色食品的风险较大,因此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投入,不同的农业垦区只适合一种或几种食品的生产,使得生产品种相对单一,没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5-7]。

另外,我国绿色食品的产业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往往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问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经过了几年的生产,由于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差,为了提高效益,不惜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将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流,将垃圾直接倾倒在基地周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原本符合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标准的垦区不再符合国家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食品不再是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导致此垦区的经济价值贬值,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由于一直都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绿色食品生产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政策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8]。规划环评实质上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全局性,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并实施。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9]正式实施,在《环评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主体,相关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领域,而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环评的新领域,目前这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可以大致分为4步,分别是规划研究、环境背景调查、环境制约因素判别、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10]。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2006年国家环保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11],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目前已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12]。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渤海、北部湾、成渝、海峡西岸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涵盖15个省,6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约110万km2,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以及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项目集聚了中国环科院、环保部发展中心、环保部华南环科所、上海市环科院、中科院地理所、清华 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参加单位及协作单位共计近百家。开展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参与部门和单位如此之多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项目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技术成果已经在相关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环保准入中得到体现[13]。

2012年1月2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评价,是继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之后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区域性战略环评的一次拓展和深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4]。

3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1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食品基地往往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绿色食品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基地建设。通过规划环评的方式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规划和评价,从而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的发生。使得绿色食品从始至终不经受任何的污染,产业基地也实现零排放。其次,通过把对环境的考虑纳入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从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使得绿色食品基地在建设初期就有章可循并且逐步做到细节化[15]。最后,规划环评对于绿色食品基地来说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步骤可归纳如图1。

3.2 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16-18]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仍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尚无通用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借鉴一些理论[19]。这些理论能够运用到绿色食品的规划环评当中,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在技术方法方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罗列了规划环评的一般方法。张媛等[20]将导则中的方法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分类,如表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多的是要应用更加切合实际、在实践中更加正确的技术方法作为评价方法,多种方法的集成是绿色食品规划环评的方法特点,针对不同评价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综合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选择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3.2.1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作“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方法”等。生命周期评价是编制和评估产品生产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输入输出和可能的环境影响[21]。归纳起来就是4个部分的工作: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解释[22]。

确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判断整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绿色食品产业是否有效以及规划时所遇到的环境影响时,应广泛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绿色食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从而确定绿色食品是否清洁生产,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投入产出是否合理。在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生命周期评价可以作为一种直接的评价工具,以此来评价绿色食品基地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在基地中的走势以及绿色食品清洁生产工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将物质在整个绿色食品基地的动态描画出来,进而对基地进行规划和评价。生命周期评价在农业应用上处于初级阶段[23],徐李娜等[24]指出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清洁生产诊断工具,并对比了国际国内的生命周期评价对清洁生产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生命周期评价对于清洁生产判断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张丽丽等[25]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辽宁西部地区建平县两种玉米生产方式进行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为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管理和减轻农业环境影响提供参考。

3.2.2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在自我调节以及人类积极作用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纳污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和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26]。生态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承载力分析在战略、规划环境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它是解决累积影响以及将战略环境评价与战略规划相融合的重要手段。

生态承载力分析是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减,差值为正时称生态赤字,表示该地区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差值为负时称生态盈余,表示人类负荷仍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27]。

因此,通过生态承载力分析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之前,通过能值分析、生态足迹等一系列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各个环境因子以及人为活动的实际因素,通过生态模型、人均生态协调系数模型等一系列的计算模型得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28],从而确定当地的生态特点,根据数据进行合理规划。赵玉强等[29]结合沈阳市浑南新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结果,从水资源、土地资源、污染物、经济等几个方面对浑南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了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3.2.3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文秘站:总结了中外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面的特点,剖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的框架思路和途径,对可持续发展评价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理念上的经济发展模式[31]。它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的闭环流动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局面[32]。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为中心,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布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两个理念。

3.2.4 其他理论方法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绿色食品景观资源进行适当配置利用,对绿色食品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生产高品位,高质量、优良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对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1S)[34-35]。在环境规划中,GIS数据表达直观形象,输出的结果图形化,更便于为人们所接受。游娟等[36]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环 境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刘纯青等[37]运用GIS技术选取滦南县自然植被、河湖水系、地质地貌、土壤类型、污染分布、道路体系等因子作为绿地系统布局的适宜性因子,从而确定了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此外,规划分析、现状调查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确定重大生态作用区和环境影响区空间识别[38]等等一系列的评价方法都是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评适用的方法。要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制定评价方法。

4 展 望

通过开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能力,从宏观上规划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在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时期产生重大的选址、规模、性质上的错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对国民健康的威胁,也可以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可持续发展角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宏彬.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社科视野,2011(9):26-33.

[2] 苗雨君,王锦平.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 (8):134-137.

[3] 杨晓明.环境影响评价与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J].现代化农业,1995(9):7.

[4] 高文.绿色食品20年影响力浑然隆起[N].农民日报,2012-01-06(1).

[5] 杨应松.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食品科技,2003(3):11-16.

[6] 席晓东,杨柳.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报,2009,25(5):20-23.

[7] 刘墨楠.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1,4(70):48-49.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130-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S].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 [2009-08-21]. /M20090821/002307-1.him.

[10] 李慧.规划环评工作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2(6):230-232.

[11] 田丽丽,徐鹤.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实践[J].湖南大学学报, 2007,34(8):61-64.

[12] 焦彦欣,王敦球,江成.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4):46-48.

[13] 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基础性工作全面完成[EB/OL].[2011-01-01]. ww .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绿色发展; 新永州;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8202

1 推动绿色发展,永州是“近水楼台”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永州市委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积极落实国家转型发展政策,主动作为,顺势推进绿色发展进程。

1.1 绿色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

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的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规划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2015年,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不仅是中国最典型的绿色发展规划,更是世界最典型的绿色发展规划;不仅指导中国绿色发展,还将引导世界绿色发展。由此可见,实现绿色发展不仅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追赶世界、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发展战略。

1.2 绿色发展是永州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飞矢之的

永州市第五次党会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品质活力永州,就是要……实现产城融合、布局优化、创新潮涌、文明生态、文化传承的品质活力目标”。这就是永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目标与路线图。党代会提出的产城融合、布局优化、创新潮涌、文明生态、文化传承,就如射出去的五支箭,第一支箭“产城融合”,就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实现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第二支箭“优化布局”,就是要优化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实现城市互补发展、产业错位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第三支箭“创新潮涌”,就是要大力推动“双创”工作,实施“创业+”工程,以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改造、替代传统产业,转换发展动力,释放活力。第四支箭“文明生态”,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两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五支箭“文化传承”,就是要重视、挖掘、保护和发展永州文化资源丰富深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满足有效需求。共同指向绿色发展这个标靶。

1.3 绿色发展是永州实现赶超崛起的关键之策

发达地区都是因传统产业集聚而实现了快速发展,先发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他们也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转型发展困难多、企业关停并转后遗症多等“船大难调头”等问题。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以“两个中高”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尤其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新业态、新思路、新经济层出不穷,给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传统产业薄弱的地区提供了“后发优势”和赶超机遇。永州应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轻装前进,大力发展、引进、承接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信息产业和结合永州实际的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及文化创艺产业等,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和赶超崛起。

1.4 绿色发展是永州彰显生态优势的顺势之举

永州地处南岭山系,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我国江南丘陵的喀斯特地貌重点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屏障区。境内的植被覆盖率达62%,空气质量优良,地表径流常年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是湖南省重要的环境指标贡献地和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节点。2017年9月,东安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三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水楼台先得月,永州现绿色发展自然是天时、地利、人和,具有基础好、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等独特优势,是顺势而为的好事、实事、民生事、长远事。

2 实现绿色发展,永州要“咬定青山”

永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上迈上更高台阶”。永州实现绿色发展优势虽然明显,但有优势不一定能实现绿色发展,二者不能直接划等号。同理,要建设品质活力新永州,其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绿色发展,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2.1 着力放好科学规划这块“压舱石”

永州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这里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文化灿烂、特色鲜明。在做规划时,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全局性、整体性、前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充分体现规划的“压舱石”和“固定锚”作用。我认为,在规划过程中要做到“四忌”:一忌克隆复制。忽视城市之间发展的差异性,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规划,导致千城一面、特色不彰、个性尽失。二忌闭门造车。忽视城市规划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潮流与理念,坐井观天、不图创新,导致规划落后、建设滞后。三忌哗众取宠。忽视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与规律,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甚至荒唐怪诞、丧失底线,导致形象自毁、劳民伤财。四忌朝令夕改。忽视规划的严肃性,不按法律程序修改规划、变更规划,甚至践踏规划,导致出现“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任市长一个园”现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七条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2.2 全力举好生态优先理念这杆“方向旗”

市委原书记陈文浩提出的“四个三”的工作中,生态优先位列“三项优先”首位。在建设品质活力城市过程中,永州始终高举这面旗帜,取得了辉煌成就。按照计划,2017年底成功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争创国家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2020年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并冲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要成功创建国字号品牌,建设品质活力新城市,永州必须将生态优先理念这面旗帜高高举起。一要树立绿色生产与消费理念。在生产过程中,要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家园,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理念,摈弃过时、落后的生产与环境、发展与生态只选其一的“零和”思维,倡导发展生产和环境保护是一体两面、相互助进的新型观念。在消费过程中,做到尽量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将绿色、低碳、环保、循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消费理念深深印在脑海里,体现在行动中。二要倡导绿色出行。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可在中心城市建立快速交通、城市轻轨,同时规划建设连接祁阳、东安、双牌和南六县的城际铁路,降低排放基数,提升运输能力,实现便捷、低碳、绿色出行。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城市的慢道系统,完善慢道设施,还可发展中心城市的专用自行车高速车道,鼓励市民骑车出行。

2.3 奋力牵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

一要大力提供绿色产业。发展以绿色、环保、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信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推动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华丽转身。二要着力增加民生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住房、就业、医疗、保障、便捷、安全以及城市管理、美化绿化等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增加,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三要大力发展“幸福产业”。幸福产业也被称为“第四产业”,简单地讲,就是精神文化产业,因为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可以给人民带来更多和谐持续的幸福,所以人类应该大力发展精神文化产业。当前,永州应利用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旅游、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产业,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

2.4 努力植好绿色发展制度体系这株“常青树”

一是建立绿色发展宣传教育制度。成立宣传机构,明确宣传分工,整合资源,形成宣传教育合力。同时,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公民淞⒄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二是完善产业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措施有:健全和完善绿色产业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新城建设步伐。建立产业深度融合机制,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成本,减少消耗与排放,保护环境。制定破坏生态环境的惩戒与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空间规划开发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污染治理目标责任制度等。三是完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引进机制。要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加强创新能力、体系、平台建设,突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和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构建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健全人才引、培、用机制,着力抓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永州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 结语

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即进入发展新阶段,社会实践发展所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作为国家生态功能重要屏障区的永州,实现绿色发展具有基础好、环境美、生态优等优势。只要认真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争取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生动实践中走在前列,在创新开放新高地、品质活力新永州的建设工作中奋勇开拓,永州就将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的十报告[R].北京:中共中央,2012.

[2]中共中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R].北京:中共中央,2012.

[3]中央宣传部.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杜家毫.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而努力奋斗[R].长沙:湖南第十一次党代会,2016.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创新发展;科学规划;绿色经济;规模化生产;品牌产品;村级资金;集资;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7402

1引言

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使农民由贫穷走向了富裕,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要使我国农业有更大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绿色经济,打造品牌产品,批量打入市场是关键。黄家沟村建农场,已形成粮食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生产绿色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已打入市场,深受用户青睐,使黄家农场绿色产品成为当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过去的黄家沟农民居住在山沟里,交通条件困难,与世隔绝,土地零星分散耕种,农民收入完全来自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着农耕生产,农产品品种多且分散、规模小,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很难打入市场,农民增收到了艰难的爬坡阶段。

2政策支持

黄家沟村委会和村民在党和政府“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指引下,开始创新思维,破除守旧思想,组建创新团队,对该村的田、水、路、林、村、企进行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已形成细河区四合镇黄家沟村黄家农场规划项目,是以农耕体验为特色,集现代设施农业、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农业项目。

3科学规划

对田、水、路、林、村、企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制定规划坚持了科学的原则:一是规划要科学,布局合理,符合绿色生态要求;二是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三是能促使耕地集中连片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规划为耕地,土质坚实的规划为村屯;四是兼顾田、水、路、林、村、企的合理布局;五是趋利避害,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六是符合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气候特点,最终形成一个符合本村特点的规划:黄家沟新村,高标准农田,绿色蔬菜园,果树园等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农业项目规划。

4资金统筹

依据规划实施,落实资金是关键。黄家沟村人在村委会的带领下敢想敢干,首先,对该村现有资金进行统一安排;其次,发动村民集资;再次,公开资金帐目,公开实施计划;最后,在镇经营管理站和群众的监督下,分步落实:①安居乐业是人们的希望,村委会先从新村建设入手,安排资金,先建新村,后动迁老村,得到村民的同意及镇政府资金审核的同意。②整理土地,专款专用,使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坡地造林建果园,既绿化了山川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财富来源;③不毛废弃地建村办企业,要求环保项目,生产绿色产品,实行招商引资,采取了“引凤筑巢,筑巢引凤”两种形式,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大发展。目前,黄家沟村建黄家农场已累计投资1700万元。

5产业布局

已建成宜居的新村,集中连片的现代化农田,绿色蔬菜园,山青水秀果树园,集中高效的村办企业等。①新村按规划建在交通便利,地质坚实,宜居舒适,统一盖起了72户联体2层小楼,深受农民欢迎;老村的土地经过整理已建成风景秀丽的果园,观光旅游采集度假的好去处。②按规划统一整理土地,整理的土地按顺序优先用于农业、林果业、绿地等,已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2000多亩,绿色蔬菜园1000多亩,果树园1500多亩。③村办企业22 个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占该村工农业产值的近70%。④人工湖、乡野餐厅、停车场、服务中心等项目正在进一步完善,与之配套的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已交付使用。⑤新打井5眼,铺设供水管路6km,建设道路1km,建蓄水池1座,栽植了梓树、丁香、金叶糖棋等树木;⑥水上乐园项目规划占地5.4万m2,计划投资1.9亿元,于今年3月开工,目前正在进行巨洪峡、海浪池、水寨及滑梯平台的改造建设。⑦滑雪场项目规划占地3.5万m2,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滑雪道、娱雪区、雪场灯光、缆车及配套设施等。通过以上规划的逐步实施,使黄家沟村山川秀美,生态宜人,土地肥沃,生产绿色产品,创造自己的品牌,产品已打入市场,农民越来越富。

6绿色黄家农场

农民成为农场工人,按照农场的统一要求,进行绿色化农业生产,从食品的生产源头上把好关,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的食品,从而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具体做法:①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②不断增加农家肥施用量,增加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科技方法。③加大地膜回收力度,防治白色污染。④杜绝污水及固体污染物排入耕地中。⑤不断创新、研发绿色粮食、食品生产的源头(耕地)质量的提升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等在粮食、食品中的残留毒素,使残留毒素延食物链中的富极越来越少,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人们健康安全。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张红艳:黄家农场绿色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果初报资源与产业

同时,解决了外出打工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外出打工农民把土地以合同方式交给农场,按合同交给农场经营费用等方式进行有效合作。从而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避免了荒废土地的现象发生,确保了粮食安全。对这样的土地可以租种,亲自种植体验农耕乐趣,黄家农场让城市人享受回归田园、亲自劳作的休闲快乐。

7产业改造的成效

现在,该村的土地大多集中在种植大户手里,不当工人的当起了“小农场主”。农民真正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居阜新市各村前列,其中务工收入占70%以上。现在黄家沟的村存款大都在6位数以上,电脑普及率50%,20户村民开起了轿车。过去负债累累的村委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连续五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百强村”。

8结语

黄家沟村建农场的成功在于创新,在于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并按规划分步实施,合理使用资金,科学筹集资金,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思想指引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形成规模化生产,打造品牌产品,闯入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意义十分深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3]中国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S].北京:中国财政部,2004.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政府绿色采购,国际经验,启示

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绿色采购已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

政府绿色采购的市场效应分析

(一)政府采购的规模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的范围和采购规模日益扩大,政府采购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贸易的最大消费者。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各国政府采购消费大约相当于各国GDP的10%左右,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要更高一些。如欧盟各成员国政府采购每年约1万亿欧元,占其GDP的14%左右(还不包括公共事业部门的采购)。日本中央政府每年采购额达到14万亿日元。联合国每年支出约30亿美元。

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公共事业的不断加强,政府采购不仅价值大,数量多,而且涉及的产品范围广。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了2500亿元以上,占当年财政支出的7%,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货物类规模为1048.7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49%,比上年增长了17%.工程类采购规模为948.3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44%,增长了44%.服务类采购规模为138.4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7%,增长了33%.

(二)政府绿色采购的市场效应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成为引领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由于政府采购具有消费规模大,资金量多,涉及面广和市场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突破口。因此只要政府将环境要求纳入其采购模式,增加绿色产品的购买力度,对市场中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对供应商产生积极影响。政府行为代表社会公共利益,通过政府采购,优先考虑绿色产品、绿色服务和有利于环境的工程项目,必然会促进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必会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程度。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作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我国主要的加工制造行业中,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技术及其产品还占很大比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经常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和其他市场准入问题,一些产品由于达不到环保标准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或者无法长久立足。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能够通过绿色标准、绿色认证和绿色清单等措施的引入,将国际最新绿色产品信息和动向及时传到国内相关企业,引导企业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可以促进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生产体系。政府绿色采购因其量大面广,可以引导和培养一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带动和促进绿色清洁技术的发展。具体地讲,就是政府要通过绿色采购,进一步引导企业调整生产和技术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电子设备、交通设备等轻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快对化工、造纸、冶炼、电力等重污染产业的技术改造,减少自然资源消费和污染排放量;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等。如美国有近1/3的家用电器是在“绿色旗帜”下推出的。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可以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政府绿色采购对普通消费者有强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消费者的绿色取向促进了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尽管这些国家公众绿色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绿色采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国外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

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纷纷对政府采购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并通过政策和法律逐步使政府绿色采购理念制度化。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积极推行绿色采购,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国际组织也组成了绿色采购联合会、很多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及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自愿实施绿色采购,绿色采购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

在实践中,各国纷纷推出各项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推出鼓励和推动绿色采购的法律与行政命令;制订和出版各种指导纲要与手册;列出绿色采购产品清单等。各国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国家政府确立政策方向,指导下一级政府进行采购。如法国由中央管理机关制定采购计划并向基层部门贯彻;丹麦、日本由国家推出可持续采购国家政策,指导地方政府与民间的组织与团体推动绿色采购;另一种是以地方团体先自发的绿色采购行动为主导,政府仅属于辅导协助的地位。如瑞士联邦建筑物组织会议作为民间行业组织负责协调建筑业采购。

(一)美国

目前,美国政府主要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如美国总统第13101号行政命令“通过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及联邦采购来绿化政府行动”与美国资源保护与回收法(RCRA)。美国政府尽管还没有制定绿色采购法,但政府采购法第23章专门做了规定,该章的名称是“环境、自然保护、劳动安全和无毒的工作场所”,主要内容就是绿色采购规定,如23?904款明确指出,采购那些对人民健康和环境影响最小的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采购政策。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经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采购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生态农产品法案、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一系列绿色采购计划。

(二)日本

1994年日本制定实施了政府绿化行动计划,拟定了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鼓励所有中央政府管理机构采购绿色产品。1996年日本政府与各产业团体组成了日本绿色采购网络组织(GPN),参与该组织的会员团体承诺将通过购买环境友善物品及服务,减少采购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GPN的活动主要包括颁布绿色采购指导原则、拟定采购指导纲要、出版环境信息手册、进行绿色采购推广活动等。2000年日本颁布了绿色采购法,这是日本为建立循环型社会颁布的六个核心法案之一。绿色采购法规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属的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向环境部长提交报告;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目前全日本有83%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实施了绿色采购。

(三)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的绿色采购属于联邦政府“政府绿色行动”的一部分,该行动计划由联邦环境部主导,并于1992年后开始制定许多供各部门参考的实施纲要。加拿大政府的环境管理准则叙述了各部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及实施各项措施绿化政府的目的,其政府绿化作业实务则将采购品是否具有环境标志列入考核对象,指导各部门如何就绿色采购、废弃物管理、水资源使用、建筑物能源使用、公务车辆使用、土地使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7个项目采取最佳作业来达成环境目标。1995年,加拿大政府颁布了《绿色政府指南》,要求各个政府部门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具体计划,并将其纳入政府的日常事务和决策中,其中就包括政府采购。此外,环境部拟定的“办公室家具之环境规格”详细列举了采购承办人员对采购品的投标资格、产品设计、产品使用材料、制造过程、产品包装与行销、产品使用、产品废弃处置等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中应予以考核的事项。(四)德国

德国自1979年起推行环保标志制度,国家规定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规定绿色采购的原则包括禁止浪费、产品必须具有耐久性、可回收、可维修、容易弃置处理等条件。在1994年9月27日通过的循环经济法第37章中对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作出了原则规定,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有关机关应拟定工作计划,进行采购、使用有关物品;拟定建设计划,采购和使用满足一定的耐用性、维修保证、可再利用性等规定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

(五)欧盟

许多欧盟国家的政府开展主动性环境采购计划已经近10年了,各国之间的绿色采购合作也日益密切。为了避免混乱、进一步协调各国的行动,2004年8月,欧盟委员会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该手册主要指导欧盟各成员国如何在其采购决策中考虑环境问题,为此欧盟委员会还建立了一个采购信息数据库,目前信息库中已有100多类产品的信息,包括产品说明书、生态标签信息等,还提出了一般采购建议。

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启示

(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根据200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为在我国政府采购活动中追求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政策目标奠定了法律基础。除此之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涉及推进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文件,如200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提出,政府机构要在资源节约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制订节能实施方案和能耗水耗定额、支出标准,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降低费用支出,带头节约资源。2004年12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对节能产品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

虽然以上这些政策和法律文件为我国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法律基础,但在整体上还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欠缺,具体表现为政策法律协调性差、操作性不强。例如《政府采购法》第九条只是笼统地将“保护环境”作为政府采购的公共政策目标,在原则上规定了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对如何在政府采购中保护环境、促进政府绿色采购,则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措施。又如,《实施意见》从政府带头节约能源的政策目的出发,仅仅规定了政府对于节能产品的优先采购措施。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目标下,结合推进行循环经济和促进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制定促进政府绿色采购的相关法律、制度及配套措施。目前具体来说,就在现有法律政策的框架下,进一步修订和颁布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和政策措施,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进行细化和完善,为促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二)进一步实施和完善环境标志计划

环境标志与政府绿色采购都具有市场特征,同时两者都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两者可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家在推动其政府绿色采购时是以环境标志计划(或称生态标志计划)为基础的,例如加拿大在采购产品时把产品是否有环境标志作为选择标准之一;日本政府机关是采用第三方认证体系或绿色产品信息系统作为采购绿色产品的参考标准。挪威也是通过环境标志认证体系来推动绿色采购的。环境标志认证标准以及环境标志认证产品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绿色产品标准的依据和绿色产品清单中最优先考虑的产品。

我国环境标志计划始于1994年,是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家11个部委共同发起的。12年来,我国环境标志建立了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审核体系,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56项标准,覆盖了绿色采购的主要产品,已有1100多家企业的210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目前,已获认证的产品中大多都与政府采购密切相关,如环境友好型办公设备和用品、环保建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环境标志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保护人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推进绿色消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环境标志产品的特性主要从环境友好角度充分考虑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安全、资源能源节约、再生资源利用以及产品的可回收和再循环。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基本涵盖了政府采购的产品内容,是下一步我国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的重要基础。

虽然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环保、节能标志共有四种,分别是十环标志、环境标志II型、节能标志和能效标识。但在政府绿色采购具体实施过程中,到底依据什么标准采购环保、节能产品,却表现得无所适从、手足无措。这些清单和标志,既各自独立各有侧重,又互有重叠互不相属。为确保环保、节能产品政府绿色采购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国家权威部门应尽快作出明确的决定。

(三)建立绿色采购标准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6

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公布。《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实施路径以及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规划》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规划》,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

按照《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十二五”时期,将选择100个城市新建区域(规划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将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将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2015年起直辖市及东部沿海省市城镇的新建房地产项目力争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此外,将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节能示范住宅40万套。

《规划》明确,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

(摘自《中国建设报》)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7

1资源负荷与生态环境都面临较大压力

近年来,伴随着广东省高州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城市建设速度也在突飞猛进中,于是,城市建设的开发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就当前来说,分析高州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可以发现,建筑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趋密集的建筑对高州市的生态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伴随着车辆的增多,高州市也面临较为严重的交通拥挤压力,这些都给高州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就使得其生态环境伴随日趋弱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中的绿色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来说,广东省高州市中很多部门及阶层对绿色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绿色经济就是节能减排,更有甚者,认为绿色经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限制。在公众层面,对绿色经济的认知也不多,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种自觉的绿色经济意识和行动,如此,会使得绿色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一定阻力。

3统筹机制不能及时落实

相关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在长三角,很多城市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还缺少相应的规划。就当前广东省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来说,其统筹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职能都分散于各个委局办,没有形成相应的合力,如此就使得绿色经济在规划、协调以及监管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空白地带。另外,类似政绩考核机制、公众的引导机制等相关制度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广东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措施

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

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4突出绿色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

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三结论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8

由于绿色发电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企业还在探索与绿色发电产业相配套的市场营销手段。现有的方式是由地方政府牵头鼓励电力用户参与绿色发电项目,由项目开发商和电力用户签订电力销售协议,实现绿色发电项目的正常运转。这一方式的出发点是鼓励电力用户自愿选购绿色电力,并由地方法规保证电力用户支付的费用能够用于发展绿色发电产业。

2开展绿色电力营销的策略

2.1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努力开展绿色发电产业各地方政府应制定绿色发电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过去发展绿色发电产业只是满足本地企业的电力需求转变到实现国家能源产业改造升级目标的战略高度上来。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电力产业。地方政府还应加强本地电力市场的调查工作,详细地调查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区域和电力市场需求后,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发电产业的科学规划。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地筹措绿色发电产业的项目开发启动资金。还要规划好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以及工程项目监管等项目准备工作,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电力产业。

2.2努力拓展绿色电力市场一方面,要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地把绿色发电企业生产的绿色电力输送到广大电力使用者手中。在可再生资源丰富,电力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电产业和电网建设应该同步进行,用绿色发电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去进一步推动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够形成发展绿色发电产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努力开拓绿色电力市场。国家应该重新制定电力产业政策,根据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储量,规定绿色电力生产配额(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地区总发电量的比重)和绿色电力销售配额(绿色电力占市场销售电力的比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绿色电力销售配额应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促使东部发达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购买绿色电力,达到拓展绿色电力市场的目标。我国也可以开展探索,建立覆盖全国的绿色电力交易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绿色电力的“西电东输”工程。

2.3实现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绿色电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实现。绿色发电企业不应该将目光紧盯着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求优惠的扶持政策,而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进步、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来进一步地降低绿色电力成本。绿色发电企业不仅要把绿色电力作为产品推向市场,更应该把供电服务作为产品来进行广泛地市场推荐,培育绿色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强烈的绿色电力品牌意识。通过对绿色电力产品的品牌推介,在电力用户心目中树立绿色发电企业的品牌形象,以提高企业在广大消费者中的知名度。

3结论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9

关键词:绿色经济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当前,在能源、粮食、气候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等多重危机形势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赋予了绿色经济新的内涵与使命。中国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转型期,同时在多重危机下也面临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契机。十年前,我曾结合云南的工作实践,就绿色经济问题撰文发表过一些意见。今天,在新形势下重新回顾当年的一些思考,重新认识和理解绿色经济,特别对于实现中国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绿色经济的演变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中提出来的。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绿色经济将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与环境友好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传统意义的绿色经济,通常狭义地指环保产业,主要包括在污染控制、污染治理与废物循环利用等方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并将这种意识体现到经济危机重建的相关经济政策中;通过绿色投资等推动世界产业革命,推动国家经济的“绿色化”,创造新的绿色工作机会,从而复苏和升级世界经济。该倡议所秉承的宗旨和理念是: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此目标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或环境基础设施、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商业(如有机农业)、废物及化学品管理、绿色城市、建筑与交通等六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实际上,世界上一些国家也在借助经济刺激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且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国家战略目标。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丹麦、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将环境方面的投资作为经济刺激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看,绿色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目前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具有倡议的政治性,时机的恰当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并已经开始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

(二)绿色经济的内涵

从绿色经济的演变过程及当前绿色经济的使命看,绿色经济是发展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学概念,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经济发展形态。它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形态,不仅是一些特定产业的集合、经济活动与结构的评价标准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是对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绿色化”,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因此,我们可以把绿色经济的内涵理解为:绿色经济是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对绿色经济内涵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三)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到,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或模式,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绿色经济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全面“绿色化”、生态化为重点内容

过去,我们强调绿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活动中涉及环境保护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内容,而在新的阶段和新的形势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振兴经济、实现转型的战略选择。因此,新时期倡导的绿色经济,不仅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还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改造。这一点对于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加大力度对传统“两高一资”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境保护的准入门槛,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2、绿色经济以绿色投资为核心、以绿色产业为新的增长点

新阶段下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准确把握绿色经济的核心和增长点。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导一致,我们必须加大绿色投资的力度,这里所指的绿色投资,既包括传统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也包括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几大绿色投资优先领域,要着力扶持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绿色复苏和振兴,最终促进人类社会迈向绿色繁荣。

3、绿色经济强调可持续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它是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发展绿色经济,环境资源不仅是其内生变量,而且也是其前提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其刚性约束。因此,绿色经济重点强调可持续性,必须把经济规模控制在资源再生和环境可承受的界限之内,既要考虑当代的可开发利用,又要考虑后代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经济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原生资源投入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最终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发展以绿色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绿色经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我认为,目前倡导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都可以归属于绿色经济的大范畴,这些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从经济活动的不同角度与层面来认识问题。其中,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以

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总之,只有正确把握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对各种经济模式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清楚,才能准确把握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确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绿色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我国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战略目标是一致的,符合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制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策略,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质上就是建立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进行环境友好的开发建设活动和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并培育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等。“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促进经济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

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份额,提高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份额,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在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中实现清洁生产,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还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要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经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因此,从发展途径以及实现的目标看,发展绿色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不断增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关键在于加快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核心内容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必须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坚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不断创新生产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

从绿色经济的内容和作用方式看,它不仅要对传统产业部门实施“绿色化”改造,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时还要加快建立更为清洁的、新的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以及更为清洁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要把发展绿色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贯穿到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在客观和源头上有助于促进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并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绿色产业

在当前形势下,政府需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引导。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经济激励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促进产业部门的“绿色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技术的更新进步。除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投资外,还要着眼于绿色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等为切入点,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经济及早转型,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将绿色经济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

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济刺激方案以及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执行过程中,要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要利用我国正在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有利时机,多部门紧密协作,加快制订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

(三)加快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是支撑。许多发达国家都认为,绿色经济可能会引领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并积极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新型汽车等领域的绿色技术,从而确保国家技术竞争力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我国应当对绿色技术发展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示范,进一步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形成完善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

为了适应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起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促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环境税。二是积极研究绿色投资政策,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化”生产,加强对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和对境外投资的引导。三是建立绿色经济的统计、跟踪和评价机制,科学预测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五)积极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建立可持续生产体系与可持续消费体系,二者不可偏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为此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尤为重要。要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重要平台和抓手,以政府绿色采购为重要的切入点和推动力量,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排放型的消费模式。

(六)加强对绿色经济的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中小学教材中应增加绿色经济的内容,大学也应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等,全面系统地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10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优化策略

绿色营销是房地产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盈利而进行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营销。将绿色主题引入房地产领域,是绿色营销理论在房地产领域的实践和应用,它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实现经济利益的推动力,同时也实现了客户利益、环境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有机结合。但目前我国房地产绿色营销在开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为有效促进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房地产绿色营销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房地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重要性

1、消费者对于绿色、生态的追求

房地产企业经过几年的蓬勃发展,其在产品定位、室内构造、销售模式上基本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要想创新已有相当的难度。更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在产品上相互模仿,导致各大城市同类产品争相出现,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良好的文化素质修养使其对于住房不仅要求质量合格,更应该绿色、环保、低碳,还要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绿色、生态的诉求,开发绿色住房产品,开展绿色营销,已成为房地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2、房地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为了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为此,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房地产企业只有不断壮大自己,在产品开发和营销上推陈出新,才能得以生存。另外,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吸引了各大品牌企业携资金进入,它们成为楼盘销售的中间商或是渠道商,其在住房产品销售的比例几乎占据了房地产产品销售总额的80%以上,占有的房地产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也将愈加激烈。在营销模式上转变传统思维,与消费者诉求相结合,成为房地产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

二、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

房地产企业已经认识到开展绿色营销的重要性,无论在产品定位还是广告宣传上,都以"低碳、绿色、环保"为主题,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简单复制、缺乏新意的现象,导致房地产绿色营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主要问题如下:

1、房地产开发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于绿色生态的要求,在购地时以欺诈手段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如一些企业以开发旅游生态庄园为名,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使用权,实则变相的开发房地产,这种欺骗行为,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其结果往往导致土地资源争执,土地资源闲置的问题。还有一些房地产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战略眼光比较短浅,不能依据区域特点、环境优势开发绿色环保型房地产项目,而是盲目的模仿,建造大量人工仿制的绿色生态景观,这对于项目资金是严重的浪费,并无端提高了房地产的开发成本。我国拥有14亿的人口,但住宅面积有限,不进行长远的规划,盲目的开发房地产,不仅制约国家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到住宅坏境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企业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在不触犯法律,保证人民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房地产开发,战略眼光立足长远,通过倡导绿色规划、绿色营销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房地产企业绿色底牌失真

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之后,消费者对于低碳和绿色的诉求越来越明显,房地产企业为了保住其利益,在设计、施工、定位、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均打出了绿色环保牌。但由于房地产企业如若从选材、施工等一系列环节均采用绿色产品,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成本将大大提成,这对于要求物美价廉的购房者的要求产生了矛盾,为此房地产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欺骗消费者,使绿色只停留在设计方案中。另外,我国缺少专门监督规范房地产开发商的绿色环保监督机构,对于绿色环保材料的检查力度还不够,导致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钻法律的空子,使绿色商品房只是停留在口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3、房地产企业对于绿色营销认识不到位

许多房地产营销商对于绿色营销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将绿色营销等同于绿色广告,当做吸引消费者上钩的诱饵。事实上,绿色广告仅是绿色营销的一部分,绿色营销贯穿房地产品策划、开发、生产、推销的全过程,它们环环相扣,对于塑造房地产企业的绿色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来说意义重大。但现在有很多房地产企业认为绿色营销只是一套理论,只要住房产品好,再打打绿色广告,住房产品是不愁卖的。如若房地产企业管理层不走出对绿色营销的误区,就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绿色、生态产品。而且这种对于绿色营销的错误认识,对于推进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树立自己的绿色品牌极为不利,

三、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的优化策略

1、树立整体规划理念,注重绿色产业布局

房地产企业在实施绿色规划时,要从大处着手,进行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这是因为,绿色规划作为绿色营销的一部分,草坪、花园、健身设施及住房采光等因素在规划时就应该考虑进去,使之与房屋的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并和周边的城市环境相协调,构造"天蓝、水清、树绿、人美、宜居"的和谐家园。另外,房地产企业在选址的时候,要避开重污染源地区,从根本上保障房地产产品的低碳、环保。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的绿色布局也尤为重要,房地产企业要顺应城市的主导风向和水流方向,在不破坏风景名胜的前提下,将园林艺术融入房地产开发构景和布局当中去,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诉求。

2、室内凸显生态元素,室外包含人性化设计

房地产企业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尽量融入绿色元素,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的设计,都要凸显生态元素和人性化设计。对于室内的设计要求因地制宜,用料生态环保,布局合理,给人优雅美观、方便舒适的感觉。对于室外的设计要求考虑自然通风的风向走势,使室内室外可以形成对流,减少空调、风扇的使用,减少消费者空调病的发生,楼层设计尽量不要过于高密,尽量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居民活动、锻炼身体,另外,充分利用水能和沼气地热等清洁能源,既可以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又可以保护环境。尽量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3、加强绿色促销和绿色监督

绿色促销包括绿色广告和绿色公关。通过绿色促销,房地产企业可以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住房产品的信息,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进行指导。绿色广告加强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消费者主动购买绿色房产,从而保护环境。绿色公关倡导减少广告费用的投入,关注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另外,绿色促销,甚至绿色营销的实现,离不开群众、媒体、政府的监督,群众有义务揭发泡沫工程、违规工程,监督污染超标企业;媒体有义务引导群众的舆论力量,报道污染、违规建筑事件,使之尽早解决;政府通过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的绿色监管力度,使房地产企业能够真正的开展绿色营销。

参考文献:

[1]虞哲维,王杜春.房地产经营企业营销渠道[J].商业经济,2008,(11).

[2]罗孝虹.房地产企业的绿色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Copyright 2019 贵州天恒建设有限公司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